陸克文演講
首頁 > 華人動態(tài) > 外賣兒女:在英國中餐外賣店里長大的華裔一代

外賣兒女:在英國中餐外賣店里長大的華裔一代

2019-01-30
來源:英國那些事兒
分享:

中華美食是世界飲食中獨具特色的一類,如今更是隨著全球化的發(fā)展推廣到世界上無數(shù)個角落??梢哉f如今有華人的地方,就會有中餐和中餐外賣。比如在如今的英國,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村鎮(zhèn),想要找到一家中餐外賣對任何人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。

 

通常情況下,這些中餐外賣店,都是由一戶戶的華人家庭經(jīng)營的。老板可能是幾十年前從中國跨越千山萬水來到英國的移民。他們白手起家,用心經(jīng)營生意,在新的國度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。

 

最近,BBC故事頻道采訪了一群“中餐店二代”:他們是這些中餐店老板的孩子,他們從小近距離感受父母的辛勞,不得不比別的孩子更早懂事;他們努力幫助父母經(jīng)營生活,卻難免還是會遇到誤解和歧視;他們是媒體眼中的特別的“外賣兒女”。

 

【還是小孩子時,我們就有了自己的工作】

 

這次采訪是以聚餐的方式進行的,同樣是華裔的主持人Elaine邀請了五位都是“外賣兒女”的小伙伴,一起在圓桌上吃中餐。

 

餐桌上的菜都是大家熟悉的“中餐外賣”菜肴,幾乎在座每個人家的飯店里,這些菜都在菜單上都有為了方便點餐的對應編號。這群“外賣兒女”即使已經(jīng)長大成人多年,依然能記起每道菜在自家餐廳彩蛋的編號。

 

開席后不久,主持人問名叫Kaz的女生:“你大概是多大開始在外賣店里幫父母干活的?Kaz想了一下,回答說“大概6-8歲時就開始了吧,會在店里幫父母洗洗東西之類的。”而其他人的答案,也都和Kaz差不多:作為中餐外賣店老板家的孩子,從6、7歲開始他們就已經(jīng)幫助父母洗洗刷刷。

 

雖然當時的他們可能個子還不夠高,需要墊著小板凳才能夠得著水槽。不過,這并不妨礙他們作為父母的小助手,在店里忙前忙后。

 

再大一點后,他們會開始接觸一點更有技術難度的工作。比如,幫父母打包已經(jīng)做好的菜肴。有時候,因為菜會特別燙,父母也會多叮囑幾句。但是這種任務,會讓他們覺得“自己又長大了一點,又能多承擔一點工作了”。所以即便經(jīng)常因為菜太燙,手指燙得嗷嗷叫,他們也覺得很自豪。

 

等他們長到15、16歲時,基本上就會開始幫父母送外賣。當時的手機地圖可能沒有那么方便,出門也不會把整張大地圖帶走,所以他們需要自己熟悉城市的各個角落。記地圖,也慢慢成了他們的必修課。

 

這樣的經(jīng)歷,對于和他們同齡的英國本土小孩來說可能非常罕見,但是在華人家庭卻似乎很正常。他們的父母,大多都是在1960-1970年代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的華人。來到英國沒有任何基礎的他們,往往都是通過經(jīng)營中餐館來養(yǎng)活自己和家人。努力工作、努力賺錢,為自己和家人在陌生的國度拼出一個安穩(wěn)的家,相比于當?shù)厝?,當然也會過得更加辛苦。

 

所以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出生和長大的孩子們,從小見證了父母的辛勞,自然而然地會變得比一些同齡孩子更懂事。6、7歲的他們,可能放學后不是去和其他小朋友玩,而是在店里幫父母洗碗、削土豆、剝蝦子、準備外賣。

 

又或者因為父母沒時間陪他們在家做功課,他們就自己在店里找個地方寫作業(yè)。

 

店里總有干不完的活,但小小年紀就能幫父母分擔一些辛苦,他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。如今,當他們回憶起兒時的經(jīng)歷時,都非常感慨。他們之所以那么早懂事,變得勤快能干,并不是被父母逼著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做,而是出自一種很自然的對家庭、對父母的愛。

 

【每個外賣兒女,都有個被燙傷的故事】

 

因為有著相似的家庭,所以他們也有著相似的童年。比如,Cafie就說了一件大家小時候都經(jīng)歷過的事兒:“那時候,我常常希望有人不小心點錯外賣。這樣爸爸媽媽就會把那份多余的外賣留給我們自己吃。”

 

Kaz也提到另一件開心事兒:“因為家里是做中餐外賣的,所以每年學校過圣誕節(jié)時,大家都要帶著食物去學校分享,我總是那個帶蝦片的小孩。在大家都是帶什么香腸卷兒之類的時候,我作為那個蝦片小孩就特別受大家歡迎!”

 

不過,也不是每件共同經(jīng)歷都是那么開心快樂的。比如,大家都經(jīng)歷過“被燙傷”的事情。有時候,可能是需要幫父母炸土豆,被油濺到燙傷了。有時候,可能是被高溫的鍋蓋砸到手了,有時候,可能就是還沒有掌握好烹飪的訣竅就開始幫忙做飯了:

 

“當我作為一個孩子剛開始學炸魚時,其實有很多地方還不是很懂。魚是不能直接平著丟到300多度的熱油里的,一定會濺到自己。炸土豆也需要技巧,不能一點點倒進去,而是要整個一大盤一下子都放進去。”這些都是他們一點點從各種嗷嗷叫的燙傷中慢慢積攢到的經(jīng)驗,也都為了這些經(jīng)驗哭過叫過害怕過。

 

如果說被燙傷還是身體上的“不愉快”,另一件共同的不愉快的經(jīng)歷,就是沒辦法和小伙伴們玩耍 。這些外賣兒女們都經(jīng)歷過那種“朋友路過店門口叫我出去玩,但是我不能去因為要幫助父母”的遺憾。即便是大家都在玩的周五晚上,他們也有自己的“工作”。

 

作為天生就愛玩的小孩子,這種遺憾雖然不說是“驚天動地痛徹心扉”,但也是很難忘記的。尤其是當回到學校,大家都在討論昨天去哪家玩的好開心時,自己只能裝作不在意地說,沒辦法我有事情要做嘛。畢竟有了對比,就更會有失落感。

 

【來自陌生顧客的奇葩問題:你愿意嫁給我嗎?】

 

接下來他們聊起的一個共同經(jīng)歷,乍一聽讓人有點難以理解:基本上每個在家里外賣店工作的華人小孩,都會遇到一些陌生的奇怪的客戶,說一些“你愿意嫁給我嗎”“愿意和我出去約會嗎”之類的話。

 

比如,Cafie清楚地記得自己16歲時的經(jīng)歷:“在我16歲時,有個男人直接走進店里來問我,能不能嫁給他。我說不能。他問為什么。我說:因為我才16歲啊我不能結婚!”

 

作為男生,Jhen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:“當我也差不多16、17歲,在家里餐廳忙前忙后時,遇到過三個奇怪的女客人。她們大概35-40歲的樣子,然后試圖一直叫我的名字,和我寒暄。我只能客氣兩句,說些不好意思我有點忙之類的。然后我就聽到了一個女人感慨說:“哦天,如果我年輕個20歲的話,我一定要拿下他!”Jhen聽到后覺得尷尬極了,于是迅速躲到了后廚,直到她們走了才敢出來。

 

【接到種族歧視的客人電話:喂,你們送狗肉外賣嗎?】

 

作為小地方少數(shù)華人,他們當然也遇到過無數(shù)帶有種族歧視觀點的客人。有時候,他們可能是打電話過來,故意說一些“我聽不懂你的英語,找個會英語的人來接電話”這樣的話;有時候,他們可能是會故意來問前臺:“喂,你們賣狗肉吧?”有時候,甚至會故意欺負一向喜歡和氣生財、不愿意惹是生非的老板們。

 

比如,Jhen記得在十多年前,曾經(jīng)有兩個客戶莫名其妙來店里挑事兒。他們假裝聽不懂Jhen父親要他們結賬的話,甚至在后面還出手打人,扇了Jhen父親一耳光。作為一個孩子目睹了這一切,Jhen感到非常難過、氣憤、委屈。他第一次覺得自己是那么無助,那么弱小。

 

其他人也和Jhen一樣有類似的感受。在十多年前,英國的華人常常受到歧視。很多人對華人有一種刻板印象,覺得他們?nèi)跣 ⒉粫纯?、非常消極。所以不管怎么欺負,也不會出什么大事兒。華人們講禮貌、以和為貴的品質(zhì)被當做懦弱的表現(xiàn)。

 

或許對于習慣了中國文化,對關于英國種族歧視言論不敏感的父母們來說,他們聽不出來這些客戶講的話里面,有種族歧視的意思。但作為從小接受英國教育的外賣兒女們,他們能夠很快地分辨出來,哪些人是善意的玩笑,哪些人是刻意侮辱。一方面,他們心疼自己的父母不得不為了生活承受這一切,另一方面,也慶幸父母沒有自己這么敏感,不忍心和他們挑明這些道理。

 

對他們來說,聽不懂那些含沙射影歧視他們?nèi)A人身份的話,并不能算一件壞事,至少不用像孩子們那樣心里難過。所以,在這樣糾結的情況下,他們慢慢長大,并開始主動承擔更多家庭責任:“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,如今我們懂事了,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。呵護父母的內(nèi)心,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。”

 

不過,當他們今天聚到一起談論起這些事時,除了感慨還有一份擔憂:因為如今的英國,這樣歧視華人的情況也時有發(fā)生。“小時候我們遇到這些事,我們的父母因為口音被人歧視,我們還可以理解為當時的華人不多,他們就是對我們充滿好奇,也不懂得怎么去尊重我們。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,華人已經(jīng)越來越多,不熟悉什么的已經(jīng)不是借口了。”

 

【深夜外賣:有時候顧客一個眼神,我就知道他要什么】

 

不過,也不是所有人都帶有種族歧視的觀點。作為外賣兒女,幫家里看店的日子里還會遇到一些有趣、特別的顧客。Ying就回憶道:“曾經(jīng)我們有個忠實顧客,會在每周五晚上來到外賣店門口。他只要敲敲店的玻璃門,然后對我豎起大拇指,我就知道他需要什么,要送到哪里。”

 

Kaz也表示,自己接外賣電話多年,光聽聲音就能分辨出很多顧客。有時候如果超過一段時間,這些顧客一直不來點外賣,她們還會擔心:“天啊會不會是出事了”。過段時間又看到了老顧客,她又會松口氣:“幸好幸好,他沒有出事”。可以說,外賣兒女和那些熟客之間,是最熟悉的陌生人。他們或許不知道對方的名字,卻能夠清楚地記得對方的口味,彼此之間有種不需要言明的默契。

 

要說這群華人兒女很平凡,但是他們的確又有著獨特的文化碰撞經(jīng)歷;但要說他們有多么特別,那些經(jīng)歷似乎又讓我們感到些許熟悉:或許不是在英國,或許不是自己,但我們一定看到過像他們這樣的家庭。

 

父母努力地工作,經(jīng)營一家小餐館,餐館里有忙前忙后幫廚的半大孩子,也有安安靜靜坐在小板凳上寫作業(yè)的小朋友。在來來往往的客人中,在充滿煙火氣的炒菜聲音中,他們早早懂事,慢慢長大,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助父母分憂。也許因為有了更多英國備受呵護的同齡小孩的對比,這些在外打拼的華人家庭的“外賣兒女”,才顯得格外特別。

 

對于自己的這種“特別”,這群在英國的外賣兒女表示非常感激:他們清楚自己的父母非常辛苦,每天可能要站著工作十多個小時,起早貪黑地工作,才能養(yǎng)活一家人。雖然他們因為忙碌常常不能陪在自己身邊,但是作為孩子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全心的愛。愛護子女、重視家庭的中國父母,拼盡全力給子女提供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。

 

他們付出所有,換來了子女的健康、平安,也收獲了子女的懂事、溫暖。這樣與父母共進退的童年、青春,或許在如今重視兒童權益的環(huán)境中,看起來有一絲不妥。但幸運的是,即便是辛苦,但在有愛的家庭環(huán)境下,這些孩子們最終也順利長大,成為了能保護父母、保護自己,同時也溫暖善良的人。

 

也許,這就是全天下為了子女努力工作的父母們,從子女們身上收獲到的最好的禮物吧。無論這些孩子,是英國“外賣兒女”,還是如你我一樣依然還在努力工作,渴望給家庭更好生活的平凡的中國人、華人...

 

如果想了解更多海外華人信息,請關注澳星出國官網(wǎng)。

熱門視頻

more>>

最新活動

more>>
自助移民
自助移民
移民費用
移民費用
私人訂制
私人訂制
微信咨詢
微信咨詢
咨詢熱線
咨詢熱線
TOP
TOP
添加微信